产业扶贫,打造光伏小镇
如果你见过戈壁滩上成排的太阳能光伏板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在中原地区,成千上万块光伏板满山都是,如同鱼鳞瓦片一样布满你的视野则很少见了。沿着弯弯曲曲的山地自行车赛道,阳光明媚,强劲的风猛撼着人的神经。笔者跟随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范谡进走进大峪沟镇,切切实实有了一种足以“震撼”的感受。
大峪沟镇的光伏产业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大峪沟镇积极探索“光伏+扶贫+旅游”的路子,成功发展了光伏产业,建立了光伏脱贫模式。大峪沟镇与“十一科技”签约后,利用将军岭村2600多亩荒山荒坡,建设了年发电量4400万度的光伏项目,目前日发电量最高可达20万度,折合收入15.6万元。仅土地流转每年可为将军岭村集体带来35万元收益,为村民带来50余万元收益,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
同时,为破解土地紧缺难题,在310国道、乡村道路旁“种植”393棵光伏树,既美化了环境,又带来了收益,实现贫困户“屋顶上的银行”全覆盖,短短一年时间就脱贫120户323人。现在,上万棵拟栽植到农户房前屋后的光伏树正在规划中,未来的大峪沟镇将形成一个产业、文化、旅游功能兼备,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光伏特色小镇。
精准扶贫,给群众一份满意的答卷
“贫困户”,曾是一个不太光彩的词,在某些地区,不少群众为了国家补贴而争当贫困户,甚至脱贫了也不脱帽子。然而,自从实施对脱贫的个人进行奖励和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后,这种情况在巩义市几乎要“绝迹”了。这项政策主要针对那些外出务工贫困户,其收入状况往往出现隐瞒、上报不实等状况。实行“脱贫奖励”后,如果在外月收入超过3000元,凭借工资条和银行卡记录,进行经济奖励,还在上学、看病、住房等方面进行优惠补贴。这样一来,虚报瞒报的状况大为减少。“对政府的帮扶我太满意了,现在就盼望着早日脱贫,当贫困户不光荣,脱贫了才光荣”成了很多贫困户的心声。
巩义市扶贫办马海山主任介绍:“此次精准扶贫,用我们袁三军书记的话讲:精准扶贫就像看中医一样,西医不除根,治标不治本。袁书记提出九个字‘把准脉、开好方、除穷根’,详细入户调查每家每户的实际困难,做到一村一方子,一户一方子,甚至一人一方子。”
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协议
为了“把准脉”,巩义市大量扶贫干部经常深入一线,有的干部一天要走十几里山路,很晚才能回城,回城以后又要做工作记录,经常夜里凌晨睡觉。白天办公室寥寥无几,晚上办公楼灯火通明,在不降低工作标准和质量的情况下,加班加点成了扶贫干部的工作常态。
掌握、研究了第一手的贫困户资料,就要“开好方”。扶贫干部不但要研究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贫困原因,对贫困户开出精准的“好方”,还要对自己的扶贫工作方法也要“开好方”。积极做到全市信息共享,对于落后的乡镇进行批评,优秀的乡镇鼓励表彰,同时基层工作之间责任到人,不再出现各自为战、重复劳动的局面。减少形式主义,无论是干部自查,还是走访群众,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接待,务实工作作风,将明白卡和宣传栏利用起来,也让群众监督干部。村民真正脱贫,才能发自内心感激党的好政策。
扶贫路上
同时,为了杜绝各乡镇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市扶贫办作为上级评估单位,经常突击检查,与被帮扶群众亲密交谈,询问扶贫干部的工作态度与进度,大大拉近了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自从国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我每天都能见到扶贫干部的身影,干部不像干部像亲人,比我女儿还要关心我的生活……”70余岁的老人普兰英动情地拉着扶贫办副主任翟建红的手说。
在普兰英老人的小院里
对于巩义来说,这片热土承载着无数乡亲的期盼,尽管“战贫困”、“除穷根”征程不易,但让贫困户不再返贫,早日奔小康成了全市的内在动力。紧张而忙碌的两天采访,杨小周、沈玉荣、张天顺、王明柱、杨春玲、张宗建、杨淑丽、牛世权……,还有马海山、翟建红、赵晓红、范谡进……,脱贫户和扶贫干部们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树立了起来。通过走基层深入各偏远山区、跋山涉水采访各贫困户,拿到了第一手的素材,虽然累了点,但我从他们脸上看到了自信和希望,也看到了一份令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巩义天河湾(黄河眺望处)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是《黄帝内经•灵枢》首篇《九针十二原》中的一句话。离开巩义时,袁三军书记深有感触地讲:“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从根本指引、重要依托、力量之源、基本框架、重要途径、核心要求、总体方略等不同角度,全面深刻阐明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既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又具清晰的实操性价值,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