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映先生从政数十年,繁忙的公务使他无暇顾及自幼酷爱的艺术。偶尔操持翰墨,只是炼性陶神的静气。近年以来,有一定的时间和遄飞的兴致,得以加深丹青之缘,藉笔墨抒怀至性。其作品朴实无华、清雅秀逸、墨润华滋、不拘师法、出笔爽利。虽年逾古稀,却艺趣大增,笔耕不止。书、画、瓷陶等艺术品种,皆有涉猎,且出手不俗,面貌新颖。具有“学人之意量、政治家之气质、画师之艺能、兼有其美,是以魄力韵致皆已恒流”。今汇集为心游迹,乃一大盛事。可喜可贺!
铁映先生曾主管我国文教事业,视野开阔,纵览中外、博通古今。深知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乃千百年无数先辈艺人、能工巧匠精心创造之成果,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瑰宝。无论是宫廷艺术或民间工艺他均能广纳博采。从文人画到工艺美术,他皆饶有兴趣,反复研究并亲手尝试。寒暑不辍、苦心钻研、不耻下问。功夫不负有心人,凡此种种,颇有成果。这次展出作品,有不少趣品异作,如《竹为君子本虚心》、《竹》、可见他学习之认真;《鸣》、《不求艳色只报春》能感受到他运用传统技法而不拘于前人,别有一番情趣;《茶花》则是造化自然基本功力的写照,他常说“艺在别中!”此展足见一斑。
实践为知识之本源,从艺术实践中他创作数以千计的作品并结识无数画友、书朋。以文谊友,从中理解艺人之疾苦,熟知从艺之艰难,
所以他能提出对工艺美术大师特殊津贴之必要。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他提出“为民族存艺、为大师立传、为社会服务”的口号。亲自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并推荐三十多位曾担任过省部级领导职务的同志出任各省工艺美术协会的名誉理事长,以促工艺美术之发展。从东北到中南、从华东到西北,每到一处,他都要参观艺术院校、工艺作坊,拜望工艺美术大师、美院师生,谦恭请教,切磋技艺,成为文艺界之益友、工艺界之知音,深受艺术界同仁之敬重。
艺为心声,画以品重。铁映先生古稀琢艺、澄怀味象,兼以思接千载、吐纳八荒之胸怀和深厚广博之学识,必能艺坛增色,老梅新枝。
祝展览圆满成功! 肖 峰
中国美协副主席
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在画展现场给参观画展的嘉宾介绍陶瓷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陪同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一起观看画展
中国的画学传统历来重视文人画,文人画的作者或仕或隐,他们借梅、兰、竹、菊、高山、渔隐,表达他们的心灵感受和精神追寻,画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就像苏轼所说“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苏轼评价文同:“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绘画就是这样一种文人“余事”。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的本意就是强调文人画的作者,是与职业画家与民间画工有别的文人业余作者。古之名流士大夫,或以画为寄,或怡悦性情,画画是为了“适吾意”,比如东坡的墨戏就是游戏得自在,这也是文人阶层的精神需要。
铁映同志是我的老领导,更是曾经主管国家科教文化的领导人,在繁重的国事决策事务之外,他对书画艺术一直非常关心、喜爱。他知识丰富,兴趣广泛,尤其喜爱书法。近些年,又转习绘画。作为卓有贡献的老领导,画画自然也是他的余事。铁映同志不仅画其所见,而且画其所想,画其所知,力求画出自己的修养、才情和真知灼见。从这里展出的作品,我们可以读到作者的人品、志趣和真情实感。随手之至,皆出于己意。他对于书画艺术的爱好与研习兴趣,令我们搞专业美术的都觉佩服。我相信,铁映同志对书画艺术的热情对今天的人们都是很有教育和感召意义的。
潘公凯
中国美协副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在贵宾室和来参观的嘉宾谈话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在画展现场给嘉宾在画册上签名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画展展览现场一角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油画书法作品
鸟巢 1590mmX1100mm 布面油画
中国书画名人榜记者与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合影留念
中国书画名人榜 记者:贾红利 现场报道
2009年5月9号下午3点钟于雅昌艺术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