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村姑这是前一段就是前期的一部分东西,也就是说第一个。我下乡过两年多,设身处地的在农村呆过,也确实对农村的姑娘有所感受。第二个就是我们上了大学之后,也经常下乡写生。我们会经常到农村去。第三个,我们组织的创作班,也是拉到农村去学习感受生活,所以我就跟农村接触的多,并且我和农民是有感情的,应该讲我很热爱农村,也不陌生。那麽我在这个过程当中确实感受到了一些农村女孩子的可贵。因为在农村的女孩子当中,她所存在的那个纯美淳朴的美朴实的。那是不受污染的,那种东西特别可贵,也有的具有一种个性,有点泼辣。
这些都是艺术形象都是艺术语言。她是有性格的人物,这个东西特别可贵。我不光画农村姑娘,最开始我还画过一个街道主任。因为我要画一个活生生的人,我就从内心里想,我应该画出活生生的人,就让人感觉到你画的非常的真切,我就是想画出来,我们真正的中国人的形象,一直这样在内心里面就储存下来了,埋下一个伏笔。因为当时那个时候我喜欢画写意画,就没动工笔画。后来真正到创作班研究创作最后选择工笔画。我仍然选择了继续完成我要画的这样一个形象。那麽《十九秋》就是我长期积淀积累。有一种表达的欲望的情况下,我通过大量的素材综合出来一个我曾经想画的人物,就塑造了这样的一个单眼皮,翘着厚嘴唇,梳子大辫子这样一个农村姑娘。接下来在那样的一段时间里,我还收集到了山地 米脂的婆姨女红 夏等等。一些农村的素材所以画了一批农村题材的东西。
由于教学内容的繁重,何家英就很难再到农村去了,这使得何家英的农村的素材感受得到了限制,但是何家英认为生活处处都有,生活就在你身边,不是只有到农村去才叫生活,所以在何家英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农村题材与城市题材各半,也各具特色,城市女性在何家英的笔下又有不同的欢悦、不同的忧伤。
何家英:后来我就把方向转到了我自己身边上来,像酸葡萄。那是我特别偶然的一次机会,就是我给学生上课,因为美术学生人不多十个人,所以辅导完了有空闲。我就往窗外随便一看,就看到学校里的葡萄架。学校里的葡萄架就是它产生了一种横平的一种线条白色的架子上白色线条。我一看特别有形式感,因为我们古人经常用这种桌子屏风床这些东西作为画面的主要形式支撑,特别有一种构成的因素,画面构成的那种东西,所以特别美。这是我们的传统同时这种传统这种构成传统。跟西方现代意识也吻合了,也讲究这样的一种形式。当时马上就有一种感受,上面爬的那个葡萄架,把眼睛马上闭住闭上眼睛锁定形象,然后跟着就画了一个小草图。这种画小草图画的是你的印象,不是一个真实的再现
这种印象特别重要,然后就确立这张画,横的线竖的线斜的线来形成一个主要的结构支撑。然后我再从学生再收集素材
安排里边的人,从节奏上先安排位置,然后再确定造型。后来又画了秋冥。还有一系列的写生,就是课上写生做了一个工笔画,就转到尝试比较多。后来我又画了一个,因为对农村的那种眷恋,还是想画还是要画,但是现在就不可能。
我拿出一两年的时间作为长时间的酝酿或者拿出两个月的时间,在农村生活去体验,去收集大量的素材,这个不大可能。所以就积极匆匆的下山一趟抓它一把回来画张画。后来那桑露就这样画出来的,但是这时候我对工笔画的表达对人物形象的积累。实际上也增加了所以那些形象不是当时我就抓的一把素材,也有平常积累的东西,比如主要人物的丹凤眼也是别的时候下去积累的,积累农村的素材,画农村题材的非常难。这种生活能够形成构图,能形成艺术形式不容易
找到好的形象也不容易,非常艰难。所以画了桑露之后我的城市题材,又改变了一个题材。画舞姿憩画了一个芭蕾舞演员。画芭蕾舞演员的很多。最著名的应该是法国的德加。那是画芭蕾舞演员最棒的。我为什么会欣赏他,他画的是芭蕾舞演员的生活,是画的他所看到的感受和印象。他不是再现芭蕾舞演员在演出的状态,那是人家创作的东西,所以他不同于照片。因此我想画的芭蕾舞演员,我也是想画她们的生活。因为在政协我认识我们一组的芭蕾舞团团长,这样就有机会带上我去她们那看一看。那我就发现她们很辛苦劳动强度是特别大的。在天津我也去过芭蕾舞团,就是发现他们坐那之后,甚至有时候发一点呆。那是真累累也不忘忘工,不忘练功手还是那种姿态,有种手位的搁在那。然后有的坐下来喝水的时候,我抓拍那个喝水的状态,就是这么不是这么很秀气的那样。非常的狼虎的这样喝,她很累很渴,茶叶是那种茶叶罐子,那麽大的罐子,想不到都是那么可爱的女孩子,这么鲁莽的喝水,这是她们的生活状态。另外就是她们
每个人都有一个针线包,可能他们会随时随地缝她们的鞋,这都是一些细节所以我把这样的一些感受。组合在一张画面里头去表达,但是表达的时候有一些真实的场景不适合中国画来表现的。这种窗户墙镜子,都不适合中国画表现,其实表现起来还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绘画创作实践中常常是把偶然易逝的东西抓住, ‘一经相遇,便成永恒’。何家英认为,画家应该是真诚地去感受生活,潜心地去感觉和体验,才能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应感之会”,所以及其不认同现在很多画家临摹照片的做法。
何家英:我觉的在我们这一代人,以前的这些画家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是快节奏,拿照相机卡卡卡,回来再看过去不是。过去很多东西要靠你亲自写生,然后让你转来转去靠感受。过去做什么事情,有充分的时间做,所以就容易浮躁。但是相机又给今天的人们带来特别方便的手段,代替了一部分的感受,所以如果是一个好的画家是不满足相机的他会改造。它是一个有灵性的艺术作品,不太好的画家就会模仿照片。你一看就知道画的照片特别是这些当代艺术门类的一些东西。用了一些广角东西拍照就知道抄照片。只不过出发点不一样,所以就称之为当代艺术,所以丢弃过去好的传统绘画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为过去所形成的这样的一种绘画形式。它表现人的心性表型人的情感,它代表了人类共同的审美法则。它集中或提升了审美的一种格调,是对人精神的一种升华,所谓我们常常,在咱们的文艺方针上,提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什么?大家说不清,其实我们未必说,一定要强调社会主义文艺。因为我们也没摸索出来社会主义文艺到底是什么。难道写实现实主义就叫社会主义文艺吗?不是的,一定是一个应该是一个多元的百花齐放的各种风格并存的这样一个局面。但是有一个宗旨,就是它一定代表着人类的最高智慧,代表着人们的审美共同法则,这样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够具有生命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是何家英工笔人物画创作的黄金时期。其后,他又回过头来,变“工”为“写”,开始了写意人物画的追求和探索。
何家英:我以前是画写意画的,所以对于写意画仍然非常眷恋,而且经过后来的理解,对写意画的理解,已经远远不是当初学习写意画那时候的状态。因此我非常的喜欢写意画,我想把文人画的一些优秀东西揉到人物画上来,把山水画的笔墨和他们所追求的那样的境界,揉到人物画当中来。我以为只有在写意画上的来了解中国画,才能够懂得中国画的真谛,才能够理解中国画的要领,要从画的层面上来悟出道理。元人的水墨画从工到写之间所排场出来的。那种东西我觉的十分可贵。所以我又选择了小写意,半工半写就是它实际是具有灵性的。笔墨语言的类似工笔的东西,它不同于工笔这是一个因素。再一个社会的需求,也使你不可能只画工笔画,工笔画时间太长了,你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画了一些写意画。
写意画跟工笔画不同是什么?工笔画它可以通过长时间的,一张画的积累长时间的积累,把这张画按照你的要求来完成来托好最后来达到一个目的。写意画从开始画到你成熟懂得笔墨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有一个特别长的过程,所以你想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够在笔墨上过关,不是特别可能的事,可能会表面上学点东西,所以真的需要理解。
“‘气韵’和‘生动’是相连的。为突出北南相会的意趣,3月28日至4月6日何家英和尉晓榕的作品,以“对话”的形态将在杭展览举行,何家英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尉晓榕画中的意笔妙趣横生,工笔和写意交错呈现,相得益彰。
何家英:在杭州西湖边上,中国美院旁边有一个杭芦美术馆。和尉晓榕一起各自的一个画展。作为一个南北方人物画一个对比展。尉晓榕在水墨画是非常有成就的。我们俩水墨画是很不一样的,通过对比展我们能够在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上有所启发。能够通过对比看出自己的问题向别人学习然后如果说自己的作品还受到大家的欢迎,起到了一些作用就足够了。尉晓榕是为这个画展做了一些准备,特意为这个画展画了一些新画,相信会给我们非常大的一个惊喜。欢迎我们美术界的朋友,各个层面的朋友,包括媒体包括爱好者包括专家有机会到杭州参观我们的展览并且能够提出宝贵意见时间在3月28号。
在此之后,何家英先生还看了中国书画名人榜做的《何家英——工笔是国宝》的视频,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优秀的画家,相信正当年富力强的何家英教授将不断有更多更新的佳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