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简历 |
马永强先生1937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东爪畦玛郎市,祖籍为福建省福清市。他绘画经历非常简单,自学成才。经一生刻苦的奋斗与探索,如今他已是印尼知名的富有创意的中国传统绘画特级大师和鉴定师。马先生2005年曾在印尼国家美术馆举办了十七次个人画展,深获好评。他的作品被印尼首都特区政府与艺术评审委员会誉为印尼绘画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肯定了他在传统中国画方面的创意性,这在印尼绘画史上,只有已故著名国际性大师李曼峰先生曾获此殊荣。 马永强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喜爱中国传统画,但在印尼根本找不到教授中国画的老师,只能通过书籍、画册靠临摹自学。并且马先生学画的这个阶段正是印尼苏哈托统治时期,对传统中国文化实行全面禁锢达三十二年之久,学习的资料没有来源,只能想尽办法偷偷的去借、去看、没有老师指点就靠自己反复琢磨、实践。他从临摹齐白石大师的花鸟画作品入手,进而学习岭南派诸家如:高剑父、高奇峰、赵少昂、关山月等人的作品。随着自学的深入,他开始不满足于传统中国画的临摹,因为在印尼只靠临摹传统中国画的画家被人看不起,地位极低,只能在一些小画廊出售价格极低的作品,根本进入不了印尼主流画家的行列。于是马先生遵循齐白石先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导并从赵无极、朱德群、张大千这些探索中西结合卓有成效的画家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努力将西方印象派的长处融入传统中国画中,探索一条泼墨泼彩的新路。这是一条极为艰苦的探索之路,由于中西绘画根本是两个不同创作观念、不同工具材料的画种,要找到他们之间的结合点,不仅要突破观念上的种种隔阂,还要解决在绘画技法上的各种问题。但马先生顶着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种种压力,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穷三十年的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刻苦钻研的精神,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终于创出了以泼墨泼彩为特色的中国画新面貌,得到了印尼艺术绘画界的公认,为传统中国画在印尼的发扬光大开辟了一条新路。 首先是他进一步解决了色与墨的结合。泼墨泼彩法最难的是色与墨的结合,如果把握不好,不是色与墨相混浊,使画面污浊不清,就是色掩墨,而失去中国画的特色。因此前人往往将墨与色分开,先以墨画形,带墨稍干后再以色彩渲染;或是用两种笔,墨与色分开为之。而马先生是一笔之中有墨有色,五色俱全,做到墨不掩色,借助山水的浑化,色与墨互为依托,绚丽而多彩。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尤其是在生宣纸上,只能一笔,不可重复,不能修改,这就需要功力,就需要千锤百炼。对此马先生曾形象地比喻到:“这就像演中国传统京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招一式,一步到位。而不能像拍电影那样,可以一遍又一遍地 反复重拍。”另外马先生还成功地将西方印象派与抽象派在色彩与构成方面的长处,融会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细节部分做到色彩丰富,境界开扩。大面积部分注重色块之间的对比,处理好主次轻重的呼应关系,使之色调统一而单纯。所以马先生的画不管多大,都能做到色彩既丰富,气势博大,但又协调统一,达到很好的视觉效果 其次马先生的泼墨泼彩是以草书入画,做到气脉贯通。中国画本是书画同源,书法的笔性,往往决定了绘画的风格风貌。马先生从小学习书法,曾师从萧伯勋先生,尤喜草书。马先生在泼墨泼彩创作中借于草书的笔法与功力,但马先生不是借其迹,而是借其质,他借助于草书的气势和内在的韵律,加以马先生常年练习气功,作画中他借助于气功的内力对行笔的控制,行笔豪迈,劲健,行若游龙,气势磅礴,这在他的大幅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在马先生笔下呈现在画面上的,不再是线,是墨、是色水的变幻,而是马先生的人格修养,崇高的志向,内在感情喷发的外化。画由能而妙,由妙而神,已非易事。然由神而入画,方为绘事的最高境界,马先生的画已渐入化境 再有马先生的作品重情感,重立意,重境界。他每创作一幅画,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必须成竹在胸。正如郑板桥所言:“待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方可落笔,一旦落笔,创作过程是很快的,往往一挥而就。泼墨泼彩就更需要一气呵成,不然墨色就无法衔接,影响国画的效果。另外在泼墨泼彩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更需要根据画面具体情况巧妙地加以变通、发展,使自己的立意更加完善,从而达到一种自然天成的博大境界。所以马先生的作品不太注重画中具体形象的变化,而更注重的是作品的色调,墨色气势的走向,内在意境的表达。例如,它表现长城为题材的七幅新作,如果从画面的形象图示来看,区别都不甚大,但每幅作品的色调、主题和意境的表达,均有天壤之别,这是他泼墨泼彩画下的独特之处。 |
电话: |
手机:13901072644 |
图片简历 |
|
书画家保真授权书 |
作品展示 |
|
长城神韵 |
|
96 cm×178 cm |
|
|
林泉高致灵气秀 |
|
97cm×180cm |
|
|
秀逸神韵幽幽间 |
|
97cm×180cm |
|
|
云岩秀水幽隐木 |
|
68 cm×136 cm |
|
|
神韵悠闲画外迹 |
|
68 cm×136 cm |
|
|
风吹古木雨如烟 |
|
68 cm×98 cm |
|
|
悬崖飞瀑下千丈 |
|
137 cm×69 cm |
|
|
江山空溪雪飘风 |
|
136 cm×68 cm |
|
|
江山入尽吾意兴 |
|
136 cm×68 cm |
|
|
天河倒挂三千丈 |
|
137 cm×69 cm |
|
|
|
|
|
|
|
相关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