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欢迎加入中国书画名人榜! 欢迎对我们的网站提出宝贵建议!

首  页 视频专栏 嘉宾访谈 名家寄语 理事顾问 组织机构 文房四宝 网上展览
上上典藏——中国画名家展《点墨开玄》第二回 - 新闻中心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一代盛于一代,故古有不尽之情
今无不写之景,然则古何必高,
今何必卑哉?       ——袁宏道
 
    现在的中国画界,犹如渐渐散开弥天大雾的黄山。一切景象都越来越清晰可辨,诸多山峰与松石,远近嵯峨、蔚然壮观,主峰与诸峰之间的距离,树与树之间的距离,中间的沟壑有多幽深。都慢慢看得清清楚楚,诸多的攀登者,也都一下子知道了自己身在何处。距离主峰还有经尺旬丈?今天的中国画界中人也有如行走在散开迷雾的黄山。谁在逸品的格位,谁在神品的格位,谁在能品的格位。谁还带着精良的行装,却继续向迷雾未散开的误区走去······这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了。
 
 
程风子作品
 
    中国画,这个流在中国人血脉里的高贵画种,由我们伟大的古人几千年辛勤培育已经显示出无比的神奇与辉煌,而在经过近百年的摧残中,几经衰微,几近灭绝,现在又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复活了,当下国画界的才俊们,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之时,又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把眼光与关注放在了回归古人身上。“人必须被感动才会拿起画笔”,我们被古人感动的是什么呢?或者说古人被什么而感动才画出那样深邃.悠远,永远让我们后人品享的伟大之作呢?又是什么魔力使我们魂牵梦绕,难以割舍其爱,甚至废寝忘食地沉浸其中呢?
    ——人们透过古人描绘的山水,花卉、羽翎的表象,开始向往起古人的生活方式了……
    我们华贵的古人,他们穿着宽衣大袍,步履缓缓,终日徜徉于曲径幽深的松竹梧桐树下,有仙鹤在园中舒展翅膀,有贤淑端正、知书达礼的女子为其焚香煮茗。有三五知己把酒吟诗。手中的软香温玉已摩挲得晶莹剔透,游仙访道归来。在案几前铺展纸墨,十日一山,五日一水,云烟供养 ,天人合一,古人得大乘之道矣……
 
 
李孝萱作品
 
    恨不生在五百年前,与董源、范宽、石涛共饮一杯!
    离古人越近,学古人越深,越发现我们还太像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而古人已是一个阅历深久,智慧超然的老人了,古人的学问太浩瀚玄深了。今天,有谁能够行吟汨罗,再度吟出离骚,并深解其中每个生涩疑难字呢?洋洋洒洒的一部“淮南子”里面象海洋一般深广天道人际的玄学奥义,今天有几人能解码破译并运用在生命中呢?翻看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的画作,扑面而来的浑浑然,森森然的大境,我们今人还能够再次达到吗?石涛随口吟出的诗篇,象我们说白话一样自如。文徵明,龚贤除画以外,更着力于诗词格赋的生活。我们今天有几多画人能够做到?古人说“画者诗之余,文者道之余,不学道,文无根,不习文,诗无绪,不能诗,画无理,故知书画皆人之余技,非工匠之专业也。”古人所遵循的治学求道程序,今天似乎也已经鲜为画道中人所为了。    
 
 
老圃作品
                               
    我们正处在经受古人与今人双重指责的境遇之中。我们能否修得艺术正果,能否在有生之年到达艺术长河的彼岸?
“一代盛于一代,故古有不尽之情,今无不写之景,然则古何必高,今何必卑哉!”“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人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袁宏道,石涛在三百年前发出的振聋发聩的话语,告诉我们、古人之高不必非成为我之高、古人之境不必非成为我之境。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张力,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图式,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境遇与要解决的不同问题,古人没有经历现世的“古今中外”四大文化合成之汇流,古人没有经历过“七九八”这样的现代艺术之洗礼,古人没有今天的新材料与新信息。今天的信息、感觉更自由,表达方式更丰富。故可学古人之境界,不可摹仿古人之外壳,故对父母最大的尊重是寻求自己新的生活、对古人最大的尊重是寻求自己新的艺术张力……
 
 
曲璞作品
 
    艺术史的发展,并不是技术不断进步的发展史,而是视觉语言不断发生变化的发展史,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的大量信息、媒体、材料、加之汲取西方的构成诸因素,当下的才俊已在图式与表现语言上大大丰富,发展了古人与传统。面对伟大的古人,我们可以鼓足勇气的说: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艺术生命史中,我们充当着承前启后的链环,并且有能力在漫长的岁月中把这链环打造得坚实辉煌!
    当下,我们面对古人感到底气不足,并不是我们的笔墨功底薄弱无力,问题是出在我们还在太年轻的时候,就过早地得到了荣誉与银票,并且对物质的欲求越陷越深!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媒体宣扬,面对太多的应酬与订单,我们怎能再宁静屏息,心闲气定,怎可不丢下每天的日课?或者说,在荣誉与银票已经丰足之后,能否停下喧嚣的生活,停下五年、十年、做一次长长的闭关!“高明之性,须入沉潜”,古人有训“少年得志,人生大不幸也”!谁能拒过早的功名与金银于门外,谁便有希望在艺术之路愈画愈好,画史上有大量事例证明哪些大师是先浓后淡及时隐退山林终成大器的。
 
 
吴秋雨作品
 
    所以,古人的画是愈老愈好,今人之画都是反势,是愈老愈差,其中原因,大家心知肚明,鸣呼:若要标炳于今,福泽于后。真正缺乏的是伟大的情操。耐受寂寞的失落,甘守清静的平淡,当代才俊们可有此之矢志乎?
    上个世纪的一九八五年,笔者在西安美术学院礼堂听一个从英国考察归来的青年教师讲座(当时正值艺术界刚刚复苏,人们纷纷崇拜西方的热潮)他在讲到中西方文化对比时,嘲笑中国的艺术是老头子的艺术,说到“你若想画得好,要大器晚成,那就去锻炼身体吧!”引起了众学生一片附合的哄笑声,时过二十几年,不知现在这位青年教师与当年激进的众学生在人到中年后、会不会明白自己当年的狂妄与无知!还真是如这位青年教师所说,中国的艺术需要多锻炼身体,需要长寿才能大器晚成,因为中国的艺术是“静与慢”的艺术,是“涵养人天”的艺术,我们若要考察中国古代的大画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人书俱老,人画俱老的。 
 
 
徐忠平作品
 
    幸运的是,我们逢上了一个经济、文化艺术复兴的时代,我们也有幸逢上了有周公之风,躬吐握发之胸怀的赏音者,有志为中国艺术之画脉不断而努力的同侪,定可乘此上上风水,意气风发,一展才华。正可谓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文/徐忠平

发布时间:2009-12-18 9:27:59        阅读次数:3469

 
北京中视锦亮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编辑部地址:中国· 北京丰台区丰管路1号院    邮政编码:100071
联系电话:010-83663611( 业务咨询 ) 010-83661847( 销售书画 )    传真:010-83663615   客户服务:QQ:124573061
网上展览:http://www.shuhua365.com    电子邮件:shuhua365@163.com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京ICP备0602608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60473号

Copyright ©2008 中视锦亮国际传媒 版权所有